9月16日,潍坊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潍坊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潍坊市殡葬改革与移风易俗有关情况。近年来,潍坊市将殡葬改革与移风易俗、乡村文化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推动葬式葬法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规划引领,破解土地制约难题。潍坊市民政局运用自然资源和国土部门的三调成果,共享森林草原一张图和基础数据库,投入487万元请第三方专业机构编制了殡葬设施规划,构建“市级+区级+街道级+村级”绿色殡葬设施布局。
坚持群众满意,破解建设模式难题。围绕群众需求,对历史埋葬点升级改造,采取“去掉大坟头、竖碑改卧碑,提高节地率、增加绿化量”等生态治理修复方式进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风俗习惯等,多种模式建公墓。在具体改造形式上,针对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差异化施策。
城区高标准公墓模式。围绕满足城区群众多层次需求,建设了规模大、标准高、配套全、综合性的市县级城市公益性公墓13处,兼有树葬、壁葬、草坪葬、卧碑葬等,满足群众多种选择。骨灰堂模式。以主城区和中心镇为主,建设骨灰堂,占地面积少,群众不缴费或少缴费,就近就便安葬、祭扫和举行仪式,使用率高。农村就地改造模式。在农村传统墓地基础上就地改造,达到“乱坟岗”变“小花园”的效果,实施起来阻力小,群众认可度高。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传统墓地占地10多亩,改造后只用2亩,在节约出来的8亩多地上种植绿化苗木,增加了绿化面积,还增加了集体收入。生态安葬模式。对传统大坟头就地改造,骨灰深埋,不再设墓碑,对原址进行植树种草或复耕,仅寿光市就地深埋骨灰6.2万个,增加了耕地面积,美化了乡村环境。地宫模式。以奎文区、青州市为代表,建设地宫式骨灰安放设施,地下安放骨灰,地上建服务用房,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和移风易俗宣传,既节约了土地,又方便了群众。不保留骨灰模式。8次组织开展海葬服务,服务丧属580人,295例骨灰撒入大海,实现了零占地。
坚持多元投入,破解资金难题。昌乐县争取国家债券1.2亿元,建设了宝山纪念园。寿光市统筹使用乡村振兴资金、发动在外人士捐款捐物、动员村民自愿出资等,推动公墓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公墓1904处、骨灰堂77处。
坚持建管并重,破解管理难题。市级制定了《潍坊市公益性公墓管理章程》,对弃婴、孤儿、遗体捐献者等免费安葬,墓区内禁放烟花爆竹、焚烧纸钱,送葬花圈、祭祀物品等在骨灰安葬后1周内清除;高新区出台管理办法,定期擦拭墓碑,还安装了逝者生平二维码,管理服务水平高。寿光市组织各镇街交叉检查公墓环境卫生、管理服务,每村配备1-2名专职管理员,确保墓区整洁,提升管理水平。
文明节俭、绿色殡葬新理念新风尚越来越为群众所接受,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潍坊殡葬改革新模式。
深化了移风易俗。青州市高柳镇西水渠村、北阳河村、东夏镇刘辛村、谭坊镇西郑和王府街道郄圈村等10多个村实现了统一地点办丧事,由红白理事会牵头主办,不办酒席,简化程序,服务到位,实现了丧葬仪式与骨灰安葬同一地点,丧事不进村,文明又节俭,很多有条件的村也在学习借鉴该做法。
增加了耕地面积。寿光市3年时间改造完成历史埋葬点821处,整治大坟头27.2万个,增加节地生态墓位21.1万个,节约土地近4000亩,新增绿化面积7500余亩,既减少了存量,控制了增量,节约了土地,还增加了耕地面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提升了城市品质。建成县(市、区)级公益性公墓12处,不仅满足了城区群众骨灰安葬(安放)需求,还有效推动城市传统墓地搬迁,美化城市环境。高新区结合城区棚户区“清零”,投资1.2亿元建高品质的公墓,对迁入的每个坟墓补助1100元,免除墓穴建设费和20年维护管理费,将全区1.6万个散葬坟墓全部搬迁,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为项目落地、城市建设腾出空间,提升了城市品质。
减轻了群众负担。自2013年起实施基本殡葬惠民政策,对潍坊市常住人口、社会福利机构救助人员、驻潍部队现役军人等6类群体的遗体接运、火化、消毒、骨灰寄存、可降解骨灰盒等7项基本殡葬服务实行免费,丧属不需承担以上费用。自惠民殡葬政策实施以来,全市累计为55.4万具遗体减免基本殡葬费用5.27亿元,进一步减轻了群众治丧负担,推进了基本殡葬服务公益化,群众在殡仪馆可“零元办丧事”。积极倡导丧事简办、厚养礼葬新风尚,基本实现“白事一天办完”,减轻了群众负担。(记者 于大龙 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