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潍坊频道>内容详情

山东手造·潍坊迹录丨万物皆可“筝” 鸢都放飞“天宫” 潍坊风筝火出圈

2022-06-07 10:22:3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潍坊滨海国际放飞场上,一个长约160米,主体宽约3.5米的巨型“中国空间站”主题风筝被成功放飞。风筝在空中不仅完成了“空间站”对接,还实现了“航天员出舱”等的高难度操作,50岁的刘志江是这组主题风筝的主创人之一。日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subaoxw.com)记者连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县传统风筝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刘志江,走进他与潍坊风筝解不开的33年,解读潍坊传统风筝的前世今生。

古今“飞天”梦

4月16日上午10时许,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第二天上午,在潍坊滨海国际放飞场,“中国空间站”主题的风筝飞上了天空。

“没有潍坊人放不了的风筝”“风筝界的天花板”“潍坊人的宇宙级浪漫”“除了能飞上天,竟然还在空中完成了空间站的对接和航天员的出舱,真是太有创意了”……网友们的热评伴随着风筝放飞视频的走红而来。关于风筝,潍坊人似乎有着别样的情感和独到的解读。

刘志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县传统风筝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是这件“中国空间站”主题风筝作品的主创人之一。

刘志江介绍,“中国空间站”主题风筝总长160多米,分为天宫空间站、神舟飞船、龙尾三部分,“其中,主体以天宫空间站原型缩比制作”,整件作品制作了两个多月,由二十余位风筝艺人共同制作而成,“这个风筝不仅体现了潍坊传统风筝的扎制技法,也结合了现代技术。带动风筝整体的龙尾选用了潍坊传统风筝‘龙头蜈蚣’的腰身,为完成‘航天员出舱’的动作,我们运用了电机加杠杆的技术。”

刘志江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他眼里,这件主题风筝不仅凝聚了诸位风筝艺人心血,更是寄托了“飞天”精神。“古有万户乘纸鸢飞天,今有中国航天员宇宙探索,这是一种古今的传承,我们在创作的时候,特别添加了航天员出舱的元素,因为意义非凡。”

“祖先们未能完成的飞天梦,如今都实现了。不仅飞上了天,还走进了太空。我们也想通过风筝,来一次古今的碰撞。在我们的这件作品里,腰身上的前30片腰片也展现了祖国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刘志江说。

万物皆可“筝”

过去33年间,刘志江曾参与设计、制作并放飞的大小风筝不计其数,传统风筝的四大技艺“扎、糊、绘、放(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他早已熟稔于心。刘志江说,这也并不是他首次尝试制作巨型传统风筝。

1989年,刘志江首批考入国内专业风筝技校,成为了一名“科班出身”的风筝艺人。他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潍坊娃,“忙趁东风放纸鸢”是他和很多潍坊人都抹不掉的童年记忆。

“现在,我总能在一些风筝视频的评论区看到,‘给潍坊人一根线,铁饼他们也能放上天’的说法。我也觉得很好笑,但是小时候一根线、一个袋组成的‘风筝’也确实能让我们玩得很开心。”刘志江回忆,在进入风筝技校后,他有幸跟随潍坊传统风筝各个流派的名家学艺,“当时学校为了培养继承潍坊传统风筝工艺的后备人才,形成了很好的风筝技艺学习氛围。不同流派的老师会教不一样的风筝制作知识,学生可以博采众长。”

事实上,风筝制作并不像大众想象得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一件童年的乐事。”刘志江表示,风筝制作是一种非常考验手艺人审美、动手、创造能力的民间工艺。

“我自小习画,喜欢美术,也喜欢追求美,风筝给了我更多的选择,所以在风筝制作、设计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都凭着喜欢才坚持了下去。风筝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多种的民间艺术,它的美是多元的,国画、勾线、剪纸、雕塑艺术形式等都能为它所用。”刘志江说,除去传统技法里的“扎、糊、绘、放”,风筝的创新、创造也无处不在,“潍坊有句老话,叫做万物皆为筝,一切能想象到的东西,都可以做成风筝。”

曾获非遗金奖

“但说实话,现在能做传统风筝的人越来越少了。”刘志江说,这次运用传统工艺制作“中国空间站”风筝时,他就寻遍了精通潍坊传统技法的风筝艺人,“好不容易才凑齐人手,年纪最大的老师傅都已经七十多岁了。”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刘志江所传习的潍县传统风筝包含10项技艺,从选料、开料、劈削、净修、弯烤、细修,再到绑扎、裱糊、彩绘、装饰、调飞,每一个步骤,都要经过潜心学习,“清楚了每个步骤,也并不代表学深学精。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学艺是个长期的过程。”刘志江说,相较于蜻蜓点水的浅学、浅试,他更倾向于将来自不同流派的技法,完整、有序地记录和学习。

“我也有徒弟,跟着我学了两年多,还未能出师。毕竟,我自己也一直在学习,潍县风筝里可以挖掘、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以传统的‘龙头蜈蚣’风筝来说,扎立体龙头和龙桄的腰片就很有代表性,其制作工艺之繁复、难度之高,不是三天两天就能习成的。”刘志江说。

刘志江说,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龙头蜈蚣”为代表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

传承与发展

2006年5月,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关注,也让刘志江和其他手艺人看到了希望。

“这两年,为了鼓励风筝技艺传承,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校设立了风筝专业,目前有两届学生,我每年都会抽出一部分时间去教学。”刘志江说,“当下不少生产风筝的企业里,招聘的风筝设计师都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少精通风筝制作的设计人员。希望越来越多加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学习传统风筝技法,有助于塑造作品。小小的风筝除了是件商品,还应该展现传统文化。”

如今,刘志江致力于潍县传统风筝的复原与深挖,一些由他和他的伙伴们制作的传统风筝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博物馆、收藏馆里,“这算是对传统风筝的一份保留与认可。”

刘志江说,为了寻找那些几近失传的传统风筝制作技艺、造型,这几年他过得并不容易。相较于机械化量产的风筝,这些沿袭传统工艺、造型的“老风筝”制作中存在着工期长、耗材大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也在努力创新。在保留老手艺的基础上,我们在材料和造型上大胆创新,毕竟我们的风筝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希望通过像‘中国空间站’这样的主题风筝,让更多的人看到传统风筝的魅力,也让更多年轻人感兴趣,把这门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记者 郑芷南 郑晓彤

速豹新闻网编辑:苗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