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加热的化石粉涂抹在泥坯上,泥老虎整体变成白色,桃红、淡黄、朱红、黑色、深绿,画笔依次上色,最后勾好眼线,一只传统画法的聂家庄泥老虎就摆在了眼前。
在潍坊高密姜庄镇聂家庄村,制作一只泥老虎的过程当然不止是上色。据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鹏介绍,制作泥老虎,需要经过取土、和泥、制模、制坯、脱模、修坯、制哨、装哨、接胚、涂粉、彩绘、上油等十多个步骤。泥老虎的原料,选自聂家庄地下一米多的黄黏土,与细黄土按比例和好泥,放进石膏制成的模具里按压成型,自然晾到半干后修坯,把嘴巴、哨口等戳开,用芦苇杆做好哨子,粘接中间的皮革,打磨后进行涂粉。上完色之后,还有一个上油的步骤,由于传统泥塑颜料易褪色,在彩绘干透后使用明油罩在外面,一方面保护颜色,使其不易褪色,另一方面也使颜料更加鲜艳明亮。
聂家庄泥老虎造型古朴夸张,大胆运用大红大绿等鲜明醒目的色彩,虎身可以活动,会发声。“声、形、色、动,四大特点在全国泥塑中是独一无二的。”聂鹏说。
聂家庄泥塑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发展至今已经四百余年,清康熙年间,聂家庄的艺人们开始做泥娃娃等泥玩具,如今,泥老虎是聂家庄泥塑的主要品类。2008年,聂家庄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聂鹏的父亲聂臣希,是聂家庄泥塑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0后”的聂鹏自2010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泥塑制作,至今已经13年,是聂家庄为数不多的有意愿投身非遗技艺传承的年轻人。
制作泥老虎有三大难点,分别是制胚、做哨与上色。聂鹏介绍,“其中最难的是上色,所有的渐变色,都要求一笔完成,力道与深浅都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在聂鹏看来,学习泥塑半年即可学会,“但是学好是永无止境的”。
为了推进聂家庄泥塑技艺的传承和推广,除了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聂鹏还积极推动“非遗在校园”,让学非遗在学校中成为常态。如今,聂鹏在高密市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泥塑培训的课程,每周一次进校宣讲,学期末还通过开展文创比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潍坊学院等高校,也把聂鹏的课程排进了课表,每学期定期开课。
为了让泥老虎触达年轻人群体,聂鹏积极在泥老虎的配色上寻求创新。聂鹏的工作室里,除了描画“五大原色”传统配色的泥老虎,还有福虎、金虎、发财虎、平安虎、蓝白色的“哆啦A虎”等不同配色的作品。
“我们现在每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用来做一些创新性的产品。”聂鹏表示。除了配色的创新,近年来,聂鹏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包括鼠标垫、红包、水杯、抱枕等。“文创产品卖得越来越好了。”
针对“泥老虎”材质的创新,也在聂鹏的规划中。聂鹏计划将泥老虎的造型、色彩等相关元素融合到布老虎中,制作“泥老虎的布老虎”。“已经制作了草图,预计下半年投产。”聂鹏说。(记者 叶涛 王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