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豹新闻网苗露 肖莹坤潍坊报道:11月14日,这个寻常的午后,因一群特殊访客的到来而显得不同寻常——在潍坊市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陈新的精心组织下,多位文化学者专家走进西南关社区,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陈新:穿针引线,编织基层文化锦绣
作为连接专家与社区的桥梁,文化建设指导员陈新始终是这场文化实践的“织梦人”。从前期举办书法讲座、捐赠图书,到此次组织专家团队实地调研、论证提升方案,他以精准的视角洞察社区文化需求,他的每一步工作都精准地呼应着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以专业化指导推动“输血”向“造血”转变。


在他的协调下,金石考证与市场运营得以对话,学术深度与大众趣味相互交融,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贯通。文化服务不能停留在‘送下来’,而要实现在基层‘长出来’。”陈新如是说。正是这种理念,促使他邀请各界专家齐聚西南关,共同为状元胡同的文化建设把脉开方。

孙敬明:以金石为脉,让状元文化“活”起来
山东博物馆首席专家孙敬明漫步墨园、驻足老屋茶舍,指尖轻抚石刻上的纹路,仿佛在与历史对话,眼中闪烁着对文化传承的灼见。他提出,状元文化不应止于史料记载,更应通过金石篆刻的铮铮风骨,与陈介祺收藏的文人精神相联结。“一方印章、一段家训,皆是状元精神的载体”,他建议将金石艺术融入展览设计与研学课程,让沉睡的文物化作可触摸、可感悟的生活场景,使状元文化的厚重感在社区落地生根。


他建议将陈介祺的金石收藏与篆刻艺术融入状元文化的传承体系,通过升级展览、开发研学课程,让冰冷的石刻说出温暖的故事。“想象一下,孩子们可以亲手拓印状元家训,在金石篆刻中感受先人的精神追求。”孙教授的描述让在场的每个人仿佛看到了文化活化的生动场景。他的构想不仅让金石文化从学术研究的殿堂走向寻常百姓家,更让状元文化拥有了可触摸、可感知的传承载体。

吕俊峰:于细微处着墨,用青春语态激活传统
潍坊市委党史研究院专职副书记吕俊峰则把目光投向了文化的现代表达。站在状元胡同的入口处,他提出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实践路径。“文化传承需要找到与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连接点。”吕俊峰指着一面斑驳的老墙说,“这里可以成为展示状元书法的光影艺术墙,让历史与现代在此对话。”

他建议提取状元文化中的核心元素,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打造网红打卡点,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带走一份‘状元笔墨’的文创产品,让文化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这些建议为状元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全新的思路。

郭宝义:谋篇布局,绘就文化落地蓝图
潍坊文艺两新发展促进会会长郭宝义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基于多年博物馆建设经验,他强调了文化空间叙事连贯性的重要:“状元胡同需要构建完整的文化体验闭环,从牌坊的恢复到展陈的提升,每个环节都要服务于整体文化叙事。”他的方案注重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联成链,形成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
滕文峰:市场点睛,激活遗产时代价值
中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滕文峰则从市场化运营角度提供了创新思路。他提出打造“状元笔”文创品牌、建设状元文化研学基地等具体方案:“状元文化在全国具有独特性,我们要善于包装运营,让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这些建议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
任光海:笃行实干 让状元文化开花结果
论证会尾声,社区党委书记任光海郑重表态:“我们将以此次论证会为契机,认真吸纳各位专家的宝贵建议,全力以赴打造好状元胡同这一文化品牌,绝不辜负各位专家学者的期望和厚爱。”他的话语坚定而充满信心,“我们不仅要让状元文化在西南关社区重新焕发光彩,更要让这里成为潍坊文化的新地标。”这番话语中,既有对文化传承的敬畏,更有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夕阳西下,专家们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文化馈赠正在生根发芽。在陈新的统筹推进下,在社区党委的全力支持下,西南关社区的文化建设将不再停留在纸面,而是化作可感知的文化空间、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可流传的文化产品。
古老的状元胡同,正迎来文化新生的春天。当金石文化与现代创意相遇,当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相融,这条寻常又不寻常的胡同,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文化的种子已经播下,静待春暖花开时,这里必将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博物馆,一处让传统与未来深情相拥的精神家园。如今,西南关社区的状元牌坊选址已初步论证,金石文化与家风故事即将交织成新的传承纽带;文创产品与研学路线亦在规划中渐次清晰。在陈新与专家团队的共同耕耘下,这条承载六百年文脉的状元胡同,正以柔软而坚定的姿态,走向一段崭新的文化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