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潍坊频道>内容详情

沂山论“健”丨这场大会缘何落户潍坊临朐?

2025-05-13 10:17:1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速豹新闻网苗露 通讯员孟凡霞潍坊报道:5月23日—25日,2025•共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纪元——第八届中医药文化大会暨第三届沂山论健·中医药健康大会将在潍坊临朐举办。这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承载着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以文化引领产业发展、驱动产业升级、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使命。

当我们审视这一盛会的筹备与布局,一个问题自然浮现:沂山论健·中医药健康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为何落户潍坊临朐?这背后,既有临朐独特的自然禀赋与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当地政府与各界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与积极作为,更有当地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医药产业。

临朐地处沂蒙山区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其地形、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药材生长,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自古临朐便医风昌盛、名医辈出,中药材种植已有千年历史,素有“中药材之乡”的美誉。据统计,目前当地种植丹参、金银花、黄芩、艾草等中药材250多种。

以九山镇为例,在该镇南小尧峪村金银花种植基地,连片的金银花枝繁叶茂、香飘四溢。金银花,又名忍冬、银花、双花等,是一种常用中药,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每年,当种植基地的金银花陆续进入采摘期的时候,每天都有30余名村民在基地进行采摘。金银花药用价值颇高,经济效益不错。”村党支部书记徐永记说,金银花一年可采摘三次,可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借助“沂山论健·中医药健康大会”活动的东风,该镇大力发展金银花、艾草等特色中草药种植,全镇目前共有金银花种植基地2个,总面积1000余亩。通过实施“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发展模式,让群众在这份略带药“苦”味的产业中尝到了甜头。

与此同时,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发展起了丹参、黄芩等中草药面积4000余亩;寺头镇已形成丹参6000余亩、黄芩3500余亩的中草药种植规模;辛寨街道也积极发展特色中草药种植,因地制宜布局中草药材……这些让村民们获得实实在在利益的产业,正是临朐深入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见证。

近年来,临朐县立足独特的资源优势,深化中药材规模化、科学化种植,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10处,丹参、黄芩、薰衣草等中药材发展到15万亩,年产16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前列、全市首位,临朐丹参跻身全国知名“道地药材”。

随着中药材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临朐县坚持“龙头企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创新引擎持续集聚大健康产业集群。引育特色药材深加工企业16家,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华润三九、中国中药等知名药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新研制中医药辅食、药膳72种,全面构建起“道地药材+优质饮片+高品质中成药+未来中医药产业”的中药产业新质生产力体系,中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8亿元。群众从“苦药材”里挣出了“甜日子”。

为了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近年来,临朐制定出台了《临朐县支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制定中药材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道地药材种植、强化标准化生产,加大主体培育力度等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创新开展县域共享中药房建设,全方位服务群众,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王冕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为阳光水岸小区的一名医生,他始终秉持中医药诊疗理念。“到我诊所的病人,我总是首选中医药治疗。”王冕的语气里带着中医人对中医药的自信。这份自信,来自群众对中医药的信赖。

在临朐,像王冕这样对中医药满怀自信、积极投身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者并非个例。近年来,临朐县聚焦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以“名院、名科、名医”撬动中医药发展,成功打造全省首家中医医养结合机构、全市唯一省级县域中医医共体,建成市级以上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18个,引进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工作室16个,培育全国名老中医、省市中医药专家56名,656处村卫生室、7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6家镇街卫生院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速豹新闻网编辑:苗露